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7:40 点击次数:158
张学良在老年回忆民国时期的政坛人物时,起初总是语气温和,可一提到冯玉祥,他的表情立马就变得阴沉。
他对冯玉祥的看法是:“他贪钱,喜欢骗人,说话不靠谱,特别狠心,我可做不出像他那样的事。”
冯玉祥究竟做了哪些事情,居然能让张学良对他如此评价呢?他在历史上以其复杂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而闻名,曾参与多次政变和对抗北洋政府的运动。此外,冯玉祥在军队中以强硬著称,手段狠辣,不容易和他人合作。他的贪财和不诚实的行为也让许多人感到不满,由此,引发了不少争议和对他的人品的质疑。张学良的这番话正是对冯玉祥性格和手段的不满与控诉。
冯玉祥,这位历史上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,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。他早年参加了护国运动,并在北洋军阀时期崭露头角,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军队。冯在1920年代与其他军阀频繁交手,争夺权力。到了1930年代,他积极参与国民革命,反对日本侵略,曾积极推展抗日运动。他的个性复杂,既有豪情壮志,也有雄心勃勃的一面,常因个人利益而改变立场,造成不少矛盾和冲突。冯玉祥晚年则转向政治,致力于推动国家统一和现代化,尽管他的手段曾被许多人诟病。总体来看,冯玉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切身的印记,既充满了争议,也引发了多方的评价。
冯玉祥,生于1882年11月6日,老家是河北沧州青县,实打实的贫苦家庭,祖籍安徽巢县。他老爸为了养家糊口,跑去当兵,靠军队的工资来支撑这个家。
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,冯玉祥年纪小的时候就没能上学。母亲身体也不太好,冯玉祥的老爸没办法,只好把他带到军营里生活,希望能替他补上兵额,挣点钱来帮衬家里。
那时候正值清朝,冯玉祥和他老爸成了“上阵父子兵”。
冯玉祥虽然天天待在军营,但他非常喜欢看书,一有空就捧着书本,甚至还自学英语。说实话,他爱读书,但并不像那种书呆子,平常开口就是让人吃惊的话,放今天来看,有点幽默感吧。
他为了不被打扰看书,干脆关上房门,在门外挂上个牌子,上面写着“冯玉祥死了”。等他看完书,又把牌子换成“冯玉祥活了”。这招可真有意思!
冯玉祥的老爸大概是身体不太行,没法当兵了,就剩下冯玉祥一个人孤身在军营里拼搏。这军营里的人各式各样,多少也会给冯玉祥带来一些影响。
1902年,冯玉祥脱离军队,投奔了袁世凯。因为他聪明机灵,眼光独到,广受上级的器重,逐渐一路高升。
官儿高了一级,薪水自然也就涨了一点,家里的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,这让他感觉挺有成就感的,心里想着要在军队继续拼搏下去。
可是在那个乱哄哄的年代,想当个高官可真不容易,他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,甚至好几次差点丢了命,才好不容易混到了“从属直系军阀”的位置,还能指挥一方。
正是因为他混入了军队的高层,才有了和蒋介石、张学良这些大人物交往的机会,而他跟张学良的关系,没多久就变得复杂了。
结下梁子
张学良和冯玉祥初次接触是在1924年,那时张作霖正与曹锟、吴佩孚之间激烈“斗争”。作为张作霖的儿子,张学良与直系的冯玉祥自然少不了联系。
那时候,直奉之间正打得不可开交,没想到冯玉祥突然“换队”,他的北方西北军原本负责守卫北京,结果在战斗激烈的时候,偷偷占领了北京,还把当时的总统曹锟软禁了,逼迫他辞职。这事儿后来被称作“北京政变”。
这事儿可不小,冯玉祥再怎么冲动,也不至于随便来这么一招。他这么干,主要是因为他早就对直系的种种行为看不顺眼,觉得直系内部腐败得厉害。同时,他也很看不上曹锟,就是靠走后门才当上总统的。
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他想借这个机会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。所以,当他掌控了北京后,立马就打开城门迎接奉军进城。
那会儿,张学良和冯玉祥两人刚见面不久,张学良对冯玉祥的厌恶其实是因为后来冯玉祥又搞了次“倒戈”。这回可不是他亲自动手,而是鼓动奉军的郭松龄去倒戈。
1925年,冯玉祥在背后怂恿下,郭松龄发起了叛乱,俩人暗中联手对抗张作霖,张学良气得不轻,这下两人之间的恩怨就彻底结下了。
那时候政局动荡不安,张学良虽然看不惯冯玉祥的做派,却又总是要跟他打交道,这让他们的矛盾不断加深。尤其在中原大战期间,张学良选择了支持蒋介石,结果两人之间的嫌隙更加明显,互相都觉得对方不值信任。
西安事变那会儿,张学良强迫蒋介石要抗日。冯玉祥表面上是支持张学良,结果在张学良被软禁后,他看似在支持抗日,实际上却和蒋介石私下里关系密切。
目的就是想升官赚钱,这让张学良再次觉得冯玉祥真是个彻头彻尾的“两面派”。
“面子”上的冯玉祥
当年冯玉祥把溥仪从龙椅上赶下来的时候,偷偷拿了不少宫里的宝贝,因为他根本不会欣赏这些东西,最后直接就给卖了换钱。没风就起浪,民间就开始传开这个事,知道的人越来越多。
冯玉祥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,害怕被大家觉得他是个爱财的人。于是,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,他特意把北伐军的高层将领和宫里的杂役全叫来,表面上是搞个表演,实际上就是想让身边的人趁机大喊:“冯将军可清白了,没拿宫里的任何东西!”
这招儿真是让不少人感到好笑,简直就像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啊!大伙儿都忍不住笑了,反观冯玉祥却还在自鸣得意,以为这事儿就这样解决了。有人甚至说冯玉祥算是“双面人”,因为他的胆量和外表根本不搭。他外表看上去高大威猛,实际上却胆小得很。
淞沪会战期间,冯玉祥担任第三战区的总司令,正开会呢。这时,大家突然听见飞机的声音,紧接着警报声就响了起来。
大家都还没来得及反应,冯玉祥就直接冲到门口跑了出去。外面是一片田野,他跑得太急,地面不平,结果一路摔倒,满身都是泥巴,惹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。
没过多久,冯玉祥就甩掉了第三战区,跑到了宜兴藏了起来。大家都在议论他是害怕日本人,还不停地嘲笑他,只有白崇禧明白冯玉祥的那些小心思。
他根本不是怕啊,分明是找借口不干了。冯玉祥这个总司令就是挂个名,真没啥实权。他对此心里挺不舒服,但又不敢去跟蒋介石闹,索性就撂挑子不干了。
冯玉祥这个人真有趣,1938年的时候他去西安处理一些事情。刚下火车就觉得肚子饿,随便找了个摊子吃点东西。吃着吃着,他听到摊主跟别人聊天,说:“这冯大将军要来了,真是大场面啊。”
冯玉祥吃得正香,突然听到有人在聊自己,心里就冒出好奇,想着去凑个热闹。他走上前去,问摊主:“你觉得冯玉祥这个人咋样?”
摊主就说:“这冯大将军人其实不错,就是有点爱抢别人家的姨太太。”这话一说出来,冯玉祥顿时傻眼了。
他心里一咯噔,居然说他抢过姨太太?不过紧接着一想,这人肯定把他和张宗昌搞混了,毕竟张宗昌才是个爱抢别人家的姨太太的主儿。所以,他赶紧就开始解释起来。
冯玉祥确实是个“双面人”,但内里其实是个敢于发声的人。就拿他提蒋介石这事来说,他在日记里就曾直言,蒋介石虽然本事不小,可啥事都由他一个人扛,真是太费劲了,最终导致“样样通样样松”,啥事都搞得不好。
冯玉祥认为,得成立个智囊团,让蒋介石只负责最终决策就行。他确实也做过一些利民的好事,不过他这个人实在太复杂,大家对他的看法普遍都是偏负面的。
1948年,冯玉祥在船只失火时没能逃生,意外去世了。
#冯玉祥#
